孩子这么小就有畏难情绪,不愿学习怎么办?
来源:亿童父母学院 2020-05-15
熙熙妈妈最近感到很苦恼,因为熙熙出现了畏难的情况:每次碰到需要涂色的活动,她总说,“妈妈,你来吧,我不会。”点数也是一样,经常还没开始数,她就已经放弃了。妈妈想了许多办法给她加油打气,但熙熙始终不为所动。
为什么有的孩子越挫越勇、喜欢钻研思考,而有的孩子遇到难题,却只想逃避呢?
其实当我们发现孩子不愿做某件事,或者对做这件事出现逃避、拖延情况的时候,可能就是“畏难”情绪在捣鬼。
畏难情绪每个人都会有,小孩会有,成人也不例外,但如果孩子的“畏难”情绪没有得到合理的疏导,就可能会形成一种思维习惯,甚至导致“习得性无助”。
一旦发现孩子出现了畏难情绪,家长不妨从以下几方面自省:
是否给的任务太难了?
让一个还不能坐的婴儿,在一个月之内学会走路,肯定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陪孩子学习、游戏也是同样的道理,一旦目标设置得过于困难,反而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让他们陷入“我做不到”“我完成不了”的自我怀疑中。
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著名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就强调,教育者需要确定孩子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孩子潜在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成人的引导,让孩子的潜在水平成为现实。
这个理论告诉我们,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要了解孩子、尊重孩子、关注孩子,我们所有教育目标的设定都应建立于孩子的实际发展水平基础之上。
孩子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过早的开始只会让孩子感到挫败,反而阻碍他们的发展。
是否有不好的情感记忆?
有一些宝贝,因为家长长期代劳,手部精细动作发展较为滞后。
他们不仅吃饭、穿衣等基本生活需求难以自给自足,长大后,因为手部小肌肉发展落后,握笔、运笔等小事也会成为孩子难以跨越的一座大山。
当其他孩子能够整齐地完成涂色、运笔描画时,他们却只能拿出歪歪扭扭、横七竖八的作品。这种情况下,家长再埋怨、嘲笑、讽刺、批评他们,就会让他们产生“伤心”“痛苦”“生气”等负面情绪。
研究表明,3-6岁的孩子无法将“事件”跟“情绪”进行分离,将来再碰到类似的事件场景,他们依然会带入之前痛苦的“情绪记忆”,于是,对“用笔”这件事就自然而然非常排斥了。
类似的情况不仅局限于小肌肉动作,数理逻辑思维、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相关的活动情境,如果都经常与负面情绪联系在一起,就容易引起孩子的回避、畏难行为。
是否用了不恰当的夸奖方式?
“真聪明!”这是我们经常表扬孩子的话语。
可是这样夸奖真的好吗?
曾经就有研究者做过相关实验:让幼儿园孩子解决一些难题后,对其中一部分的孩子说,“答对了8道题,你们真聪明。”对另一部分说,“答对了8道题,你们很努力。”
接着给他们两种任务选择:一种是极具挑战,需要花费心思去完成的任务;另一种是相对简单,每个孩子都有把握能够完成的任务。结果2/3被夸聪明的孩子选择了更容易完成的;90%被夸努力的孩子选择了更具挑战性的。
分析者认为:那些被夸聪明的孩子为了保护“聪明”的标签,不再愿意接受挑战。他们担心,万一自己被难倒了,就变得不聪明,于是在行为上,表现为畏难。
那么,如果孩子已经出现畏难情绪,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本期亿童情商智商课程·大咖有约栏目邀请到了King Brain研究院院长翟菁老师为大家指明方向,提供可直接上手的育儿妙招,速度学习吧!
嘉宾:翟菁老师
专题:“如何克服孩子的畏难情绪?”
您将从课程中收获精彩内容:
1.明白畏难情绪的产生跟什么有关。
2.知道孩子为什么会形成畏难情绪。
3.学会避免孩子畏难情绪的产生。
4.学会发现孩子出现畏难情绪的场景。
5.学会如何解决孩子的畏难情绪。
▽戳下图,看家长真实反馈
▽识别下方二维码,下载APP即刻学习
相关阅读
- ▪ 四月“读书月” | 如何指导孩子阅读绘本?看这一篇就够了 2023-04-10
- ▪ 春分至,请带孩子做这几件事,感受最美时节(转给家长) 2023-03-21
- ▪ 让孩子爱上阅读,是父母给孩子的一笔宝贵财富(转给家长) 2023-03-20
- ▪ 为什么孩子在家和在园表现不一致? 2023-03-06
- ▪ 丰富又充实!孩子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大揭秘”(转给家长) 2023-02-20
您还可以输入200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