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一日活动背景音乐强势推荐,值得收藏

来源:亿童幼教机构 2017-08-07

  在幼儿园一日活动的组织上,我们常常会看到教师利用铃鼓、拍手,或是扯着嗓子喊的方式,提醒孩子该干什么。虽然这些高分贝的声音能够引起孩子的注意,但也容易造成孩子的厌烦情绪,从而出现拖延现象,甚至拒绝配合。

  —6岁的孩子已经从生活经验中获得了较多的倾听体验和习惯,当他们不断熟悉某种特定场景下的声音时,身体就会不自觉地做出动作反应。因此,将背景音乐运用到一日活动的组织上,既能帮教师节省精力,培养孩子的常规意识,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孩子的音乐素养。

  今天,小编就向大家详细介绍背景乐的使用策略,并呈上精心挑选的经典曲目。老师们先收藏,再慢慢听,多多用吧!

1.jpg

  按照作用性质划分,背景乐一般分为提示性和伴随性两种。提示性背景乐是让孩子听到后就知道自己该做什么的音乐,适用于一日活动中的过渡环节,如幼儿园区域活动整理环节、盥洗环节等;伴随性背景乐是贯穿整个活动、烘托氛围的音乐,适宜在入园、就餐、午睡前后等环节使用。

  不同风格的音乐适用于不同的环节。比如:孩子入园时宜播放轻快的音乐,营造快乐的氛围;午休时播放舒缓、安静的钢琴曲,帮助孩子快速入睡;户外自主游戏时播放节奏明快的音乐,调动孩子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2.jpg

  经典曲目推荐

  入园

  《晨曲》

  《快乐的农夫》

  《春之歌》

  过渡

  《当我们同在一起》

  《森林狂想曲》

  《虫儿飞》

  进餐

  《水边的阿狄丽娜》

  《渔舟唱晚》

  《梦中的婚礼》

  睡前

  《崖上的波妞》

  《摇篮曲》

  《秋日私语》

  唤醒

  《小茉莉》

  《小星星变奏曲》

  《莫扎特A大调奏鸣曲》

  户外

  《夏天》

  《爸爸去哪儿》

  《十个印第安人》

  离园

  《小步舞曲》

  《幽默曲》

  《少女的祈祷》


     【关于音乐下载可关注“亿童幼教机构”微信,《还在靠“喊麦”组织一日活动?背景乐让你轻松又高效》一文聆听下载】


  背景乐的使用策略

  一日活动各环节所需的时间不等。因此,在选好音乐后,需要根据时间长短进行相应的剪辑处理,把较长的乐曲进行剪切,把较短的乐曲进行循环。

  部分环节的音乐没有要求从乐曲的哪一部分开始播放,那么,可以有计划地播放某一首曲子,也可以播放一系列歌曲。

  对于行动相对比较慢的孩子,教师应根据他们的完成情况,人性化地选择停止播放的时间点。

3.jpg

  孩子从被动到主动地跟着音乐开展一日活动,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在初始阶段,教师要在特定的时间及特定的环境中播放特定的背景乐,通过语言讲解、动作示范,逐渐让孩子了解在该背景乐中应该做的事情,从而慢慢形成习惯。

  比如午睡前的准备环节,教师可以和孩子说:“现在请大家去厕所小便,排队洗手,然后脱鞋上床,准备睡觉。在这么美的音乐声中,我们的动作也要轻轻的,要比音乐还要轻。”教师可以边说边示范如何轻声走路。经过几天的重复,孩子自然就熟悉了整个过程,听到音乐知道该睡觉了,这时教师只需简单地提醒“请大家小便、洗手后上床睡觉”即可。

4.jpg

  随着孩子对背景乐越来越熟悉,他们对音乐的依赖感也会越来越强,形成的条件反射也就越来越稳固。在这样不断的反复强化之下,教师已经无需用肢体或口头语言去提示孩子,背景乐便开始发挥其音乐方面美的特性。没有了教师的“干扰”,孩子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自由地开展活动,自身的参与感更强,自主能力也会随之不断提高。

  小班幼儿对音乐的理解和记忆能力十分有限,虽然他们能对生动形象、节奏鲜明的乐曲有所感受并作出一定的反应,但是很难清楚地分辨风格旋律类似的音乐。因此,对于需要注重培养生活常规的小班幼儿,背景乐作为辅助工具,应该是固定不变的。

5.jpg

  中班幼儿听辨的分化能力有所提高,逐渐能辨别乐曲的变化,久而久之就容易对重复的曲子产生听觉疲劳。所以,当常规建立起来后,音乐可以一学期更换一次。

  大班幼儿的听辨能力更强了,可以感受、辨别较为复杂的曲子在乐器音色、乐曲结构、音乐情绪、风格等方面的差别。当大班的常规建立后,幼儿可以在完成生活活动的同时,愉快地欣赏音乐。为了减少幼儿的音乐审美疲劳,背景乐可以一学期更换两次。

6.jpg

  在集体教学活动前的过渡环节,音乐不仅能起到提示作用,还能帮助增进教学效果。如在开展“我的祖国”系列主题活动期间,教师可以选择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乐曲,根据教学进度,有计划地在集体教学活动前进行播放。这样既能提醒幼儿活动即将开始,又是对主题内容的一种呼应,让活动体验更加鲜活、丰富。

  • 全部评论

您还可以输入200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