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儿童,从观察开始

来源:亿童 2022-03-22

观察的真正目的,是要求教师主动地在幼儿的日常行为中找到能够读懂幼儿思维的细节,找到解读幼儿心灵的密码,找到支持、帮助、指导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依据。

 

大多数的教师在进行幼儿行为观察时,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惑:不知道为何观察和观察什么,没有时间观察,不清楚在哪里观察和如何观察,不会利用观察信息,不知道应该怎样解读幼儿行为、给予幼儿怎样的帮助.……

那么,究竟该如何做好幼儿行为观察呢?以下五点供您参考学习。

01 设定观察的目的

观察总带有一定的目的,落实在一个具体的观察中,我们需要很清楚地知道“我想了解什么”。有了清晰的目的,才有可能在幼儿活动的过程中看到你的观察对象或目标,才能有效地记录到能反映你观察期望的有意义的行为和经验。

同时,还要注意选取合适的观察角度。在实际工作中,有些教师就是因为没有根据观察目的选取合适的角度,而使其“客观描述”笼统、简单,致使观察活动流于形式,失去意义。

例如:某教师对一位新生晨间入园适应情况进行了观察,观察记录中仅有一句“xxx走到门口,抱着妈妈说不愿上幼儿园”。可以说这是一次意义不大的观察,教师无法通过这次观察寻找有效的教育切入口。

教师只有通过对幼儿哭闹持续时间、其父母的处理方法、幼儿情绪变化过程等细节的观察,才能针对不同幼儿的特点寻找切实有效的新生入园教育策略。

02 重视对幼儿操作过程的观察

观察不一定是事先有准备的,在幼儿的日常活动中会有许多自发的场景会成为观察的对象,教师要能够在随机的场景中意识到观察的价值,同时重视幼儿在此活动过程中的观察,并对发现问题的原因进行深层分析,才能得到比较客观、真实的结论。

例如:某教师的记录是这样的:“xxx到美工区玩了一会儿,什么也没有画出来,就到别的组去了。”

这位教师犯了重结果、轻过程的错误,对幼儿在操作过程中是否有兴趣、如何摆弄材料等细节却忽略了。

03 提出递进性要求,深入观察幼儿

我们的教育不是追求短暂的昙花一现效应,而是为幼儿长远的发展奠定基础。从《指南》中各年龄段的“典型表现”中我们可以看到,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从小持续纵向发展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提出递进性的发展要求,同时进行持续观察,使幼儿良好的行为成为一种习惯。

04 注意观察记录的客观性

良好的观察记录不仅是幼儿成长的轨迹,也是教师了解幼儿以及制定下一步教育策略的基础。教师所做的观察记录应该是对幼儿活动情况的真实而客观的反映。要将幼儿放在一个完整的情境中进行长时间持续观察,不能根据其他幼儿反映的情况记录,注重“眼见为实”,才能保证观察的真实、客观与全面。

05 提高对观察结果分析的有效性

观察是我们了解幼儿的第一步,真正了解幼儿还需要我们对观察记录和收集到的相关信息进行深入分析和综合评估。我们要熟记《指南》中的领域及其目标,在头脑中建立一个完整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的整体形象,并借助各年龄段的“典型表现”来分析、了解幼儿,深入研究他们在活动中的一些比较典型的、重要的、具有意义的表现背后的原因、兴趣和学习特点。这样,我们才有可能比较客观、全面、积极地看待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想要更好地学会观察儿童、解读儿童行为,请下载亿童幼师网校APP学习相关系统性课程哦~

亿童幼师网校

亿童幼师网校是专门为幼儿园提供在线培训服务的学习型平台,截至目前,已惠及全国6万+园所、120万+幼师。亿童幼师网校以亿童课程体系为依托,结合各类幼儿园的实际情况,精心打磨全面的在线培训课程,通过公开课、教师专区、园长专区、教研会、课例集、资源库等栏目,为幼儿教师提供高效的在线培训服务。

  • 全部评论

您还可以输入200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