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活动中,如何进行材料的分层投放?

来源:亿童幼教装备 2022-03-30

皮亚杰曾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在区域活动中,游戏材料和幼儿教育的关系极为密切。材料的投放往往影响着幼儿游戏的内容和游戏的进程,它能诱发、支持幼儿的游戏行为,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作为教师,如何在区域活动中科学投放材料,以满足不同幼儿的发展需求?一起来看一看吧!

材料投放的误区

误区一:材料丰富就是要越多越好

很多教师都知道,区域活动需要提供丰富的材料,供孩子感知、体验、操作,然而,丰富的材料并不等于越多越好,“多则滥,滥则泛”,过多、过杂的材料容易造成幼儿玩得分心,玩得花眼,不能专一地进行活动。

误区二:材料投放后不用再变化

大部分教师认为材料的收集、整理本身就是很费时间和精力的事,一次投放后就不用再“操心”了,反正每次孩子的关注点不一定都在同一个区域,因此,有的幼儿园区域布置和材料长期没有变化,久而久之,幼儿主动探究的积极性也逐渐降低。

 

材料分层投放的原则

01 / 层次性原则

教师在投放区域活动材料时,不仅要考虑全体幼儿的兴趣水平,也要注意满足个别幼儿的发展需要;既要考虑不同年龄段幼儿的水平差异和需要,也要考虑同一年龄段中不同幼儿的个体差异性。

例如,在“包糖果”的主题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游戏提供的材料有糖纸、橡皮泥、印有数字的纸袋等。能力弱的幼儿可以选择包 “糖果”;能力一般的幼儿知道自己包了几粒“糖果”,并一粒一粒地数“糖果”;能力强的幼儿则会按照纸袋上的数字装入相应数量的“糖果”。

02 / 丰富性原则

每个年龄段投放的材料必须是不同层次的,在材料投放的数量和种类上也应有所不同。

● 对于托、小班幼儿

小班幼儿对材料的需求与其生活经验密切相关,他们对材料的形状、色彩有较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可为他们提供种类少但数量稍多,色彩亮丽、形象逼真的主题材料,供他们开展平行游戏。

● 对于中、大班幼儿

中、大班幼儿处于合作游戏和集体游戏阶段,他们对多样化的材料很感兴趣,教师可根据游戏情节发展的需要有目的地选择类多量少、多样化、复杂化、富有挑战性的材料。

 

材料分层投放的三个步骤

01预设教育目标

区域活动中,材料投放的目标性是促进幼儿自主性发展的前提。在教育目标的设定中,教师应从个性与社会性发展、认知发展、身体发展、情感发展四个维度来预设游戏的学期目标,再逐步落实到月目标,甚至周目标。

✎ 以大班角色区学期目标为例:

个性与社会性发展:学会分工合作,与同伴互相协商分配角色;学会自己解决游戏纠纷;能创造性地使用替代物;能积极评价自我和他人的表现

认知发展:逐步丰富、扩大游戏主题、能大胆假设,会反映周围生活中的内容;有初步的游戏目的和简单计划能力;模仿和扮演有关角色,按角色职责行动;能协助教师布置环境

身体发展:通过象征性动作发展身体的协调性、灵活性和表现力;通过操作材料,增强肌肉运动控制力与协调性

情感发展:通过角色情感体验,促进情感交流,发展情绪的社会性

02改变单一化的投放方式

教师在材料投放过程时,基本上会呈现出以下三种投放方式:单独呈现,组合 / 对比形式呈现,替代品 / 成品、半成品形式呈现。

如果我们只单一地给孩子提供材料,而没有半成品,你会发现幼儿在游戏中容易丧失游戏兴趣,但如果我们先给他们提供半成品的材料,再增设辅材,对材料进行重新组合优化,你会发现每个孩子的作品都是小小的“艺术品”。

03及时调整材料

区域活动中,材料需不断地更新和补充,才能让幼儿保持对活动的兴趣,让游戏深入持久。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合理增添、删减、组合材料,激发幼儿游戏的兴趣。

 

增添、删减——出现新情境,产生新玩法

材料的增添,是指当原有材料的目标达成,幼儿渐渐兴趣减弱的时候,采用添加的方法,拓展游戏的目标和内容;材料的删减,则是指教师在原有材料的基础上减掉一些材料,而这种减法往往因为解除了一些游戏条件,会在原有的状态下增添问题和困难情境,由此给幼儿提供了更大的探索和实践的空间。

例如,幼儿在玩“整理扑克牌”的游戏时,教师可有意抽出几张扑克牌,当幼儿在整理的过程中发现扑克牌少了时,教师可设置问题情境:“少了哪几张,能补上吗?”于是,幼儿会在教师的提示下,用纸张、笔、剪刀等工具和材料,制作缺失的扑克牌。在制作过程中,幼儿必定会遇到更多的问题,如纸张的大小、裁剪的整齐与否、数字的书写等,游戏顿时得到拓展。

教师用减去材料的方法使原先单纯的“整理扑克牌”的游戏出现新的问题情境,产生了新的玩法。

● 组合——使游戏出现新的内容 

材料的组合,是指区域活动中材料的巧妙利用。例如,幼儿在美工区将报纸撕成长长的“面条”,这些“面条”到了表演区成了印第安人的“草裙”。再如,美工区练习团彩泥时制作的各种“糖果”,成了角色区的扮演道具,当“糖果”累积得越来越多之后,幼儿在角色区开设了糖果屋,幼儿做“糖果”、送“糖果”、买卖“糖果”,越玩越深入。

 

在区域活动中,老师不仅应成为幼儿游戏的好伙伴,好搭档,还应当成为一位细心的观察者,通过观察和参与游戏,从幼儿的操作中发现新问题,产生新思考,让幼儿真正成为区域活动的主人。

  • 全部评论

您还可以输入200字

加载中...